一、投诉举报基本情况
2023年第一季度温州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市共受理消费投诉举报咨询30115件,和上年同比增长了40.43%。其中,投诉20761件,同比上升54.77%,占比68.94%;举报8779件,同比上升20.23%,占比29.15%;咨询575件,同比下降-21.12%,占比1.91%。共计涉及争议金额1793.63万元,挽回消费者损失金额498.60万元。
类型 | 2023年(件) | 2022年(件) | 同比(%) | 占比(%) |
投诉 | 20761 | 13414 | 54.77 | 68.94 |
举报 | 8779 | 7302 | 20.23 | 29.15 |
咨询 | 575 | 729 | -21.12 | 1.91 |
从数据来源来看,电话接收14185件,占比47.10%;互联网平台接收5795件,占比19.24%;微信小程序接收4801件,占比15.94%;App接收3314件,占比11.00%;公众号接收733件,占比2.43%;其他接收698件,占比2.32%;支付宝小程序接收292件,占比0.97%;来函接收156件,占比0.52%;百度小程序接收141件,占比0.47%;
从投诉情况分析,售后服务投诉5313件,位列第一,占比25.59%;质量投诉5283件,位列第二,占比25.45%;其他投诉3161件,位列第三,占比15.23%;食品安全投诉2246件,位列第四,占比10.82%;合同投诉1502件,位列第五,占比7.23%;价格投诉1055件,位列第六,占比5.08%。
从举报情况分析,广告违法行为举报2854件,位列第一,占比32.51%;不正当违法行为举报1530件,位列第二,占比17.43%;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举报909件,位列第三,占比10.35%;其他市场监管领域违法行为举报788件,位列第四,占比8.98%;价格违法行为举报633件,位列第五,占比7.21%;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601,位列第六,占比6.85%。
二、重点领域投诉举报情况分析
(一)网络消费投诉举报情况
温州市2023年第一季度网络消费投诉举报共收到15333件,同比上升50.74%。 其中网络消费投诉10301件,同比上升49.62%,商品类网购投诉13956件,服务类网购1438件。网络消费举报5032件,同比上升53.09%。
从投诉对象分析,商品类投诉9384件,占比91.10%;服务类917件,占比8.90%。商品类投诉较多的是服装鞋帽、食品和家居用品等方面;服务类投诉较多的是餐饮和住宿服务、教育和培训服务、销售服务等方面。
从投诉情况分析,质量投诉3802件,位列第一,占比36.91%;售后服务投诉2904件,位列第二,占比28.9%;食品安全投诉876件,位列第三,占比8.50%;其他投诉问题681件,位列第四,占比6.61%;合同投诉509件,位列第五,占比4.94%;不正当竞争投诉500件,位列第六,占比4.85%。
从举报情况分析,广告违法行为的举报2264件,位列第一,占比44.99%;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举报874件,位列第二,占比17.37%;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举报564件,位列第三,占比11.21%;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的举报460件,位列第四,占比9.14%;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举报174件,位列第五,占比3.46%;医疗器械问题的举报147件,位列第六,占比2.92%。
(二)食品安全类投诉举报情况汇总
温州市2023年第一季度食品安全类投诉举报共收到3406件,其中投诉2570件,举报836件。一共办结了3058件,涉及争议金额30.9082万元,挽回消费者损失金额4.26万元,协调成功率40.19%,办结率90%。食品安全类投诉诉转案31件,举报线索查实立案件数122件,已查处79件。主要问题在:(一)产品变质、过期等质量问题共计716件。(二)餐饮店食材不新鲜、卫生状况不佳等共计155件。(三)食用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共计101件。
(三)质量安全类投诉举报情况汇总
温州市2023年第一季度质量安全类投诉举报共收到5864件,其中投诉5283件,举报581件。涉及争议金额391.69万元,挽回消费者损失金额75.27万元,协调成功率29.04%。质量安全类举报线索查实立案件数29件。主要问题在:(一)不符合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共计870件。(二)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共计830件。(三)产品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共计915件。(四)销售失效、变质商品共计268件。(五)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共计165件。
(四)知识产权类投诉举报情况汇总
温州市2023年第一季度知识产权类投诉举报共收到199件,咨询15件,涉及争议金额16.94万元,挽回消费者损失金额0.6764万元。主要问题在:(一)商标侵权行为100件。(二)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共计56件。(三)其他商标问题共计29件。(四)假冒专利行为共计18件。
(五)特种设备类投诉举报情况汇总
温州市2023年第一季度特种设备类投诉举报共收到97件,其中投诉28件,举报69件。涉及争议金额0.42万元,挽回消费者损失金额0.41万元。主要问题在:(一)电梯安全问题共计21件。(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问题共计8件。(三)特种设备工作人员无操作证问题共计2件。
三、一季度投诉举报热点问题分析
(一)直播带货问题多样化。
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共接收直播类投诉448件,比去年同期增加249件,同比增长125.13%,直播投诉出现的问题也呈多样化。投诉最多的依然是质量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食品问题频频亮起安全红灯。不少的主播通过走入产品的生产车间,将产品的加工过程直接呈现在镜头下,做出现做现发的新鲜感。然后通过检查发现,有大量的商家缺少食品安全许可证,大部分都为小作坊生产。甚至有些网红食品仅仅有简单的生产日期,食品安全被大大打了折扣。 其次是虚假宣传,在直播带货的美妆护肤品类最为常见,部分主播为了顺利卖货夸大产品功能,消费者容易听信这些夸张的话术,可能会因为某些功能买下产品,但是买回来的产品往往功能缺失。有些购买过产品或者质疑产品功效的用户,还会被拉黑、禁言、踢出直播间。最后退货换货也成为直播销售的难点,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的产品很容易遇到货不对板、投诉无门、主播不搭理、客服则会用一大堆的理由不予退换。一些直播间卖的商品基本会有高清摄像头直播,消费者收到的往往会发现货不对板,成色与商家描述的不符。由于卖家与主播、店铺与交易平台之间关系复杂、难以取证,损失较小但维权成本相对较高。直播销售主体多样化增加了消费者维权的难度。商家、主播、平台的责任认定模糊,导致多主体之间相互踢皮球。
(二)、数字藏品成为消费新热点。
第一季度,全市共接到数字藏品投诉34件。 数字藏品全称是“数字收藏品”,是区块链上的一种“数字资产”,也可以说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虚拟产品,包括数字图片、音乐、视频等。通过数字手段加密后,便拥有了一张独一无二的“数字证书”,可以用于玩家购买收藏。 但许多商家、数字藏品平台通常打着“投资”的名义,通过各个社交平台宣传,并且承诺进行保底回购、消费返利、拉新提成、藏品上链以及开放二级市场等,诱导消费者购买或者投资。一些相信数字平台的消费者,经常会尝试购买,累计消费金额不低。一旦平台跑路、关闭、转让,那么消费者的金额常会打水漂。随着数字藏品的热度上涨,有关数字藏品的投诉已成高发态势。但是这类投诉监管难度大,并且通常需要多部门联动。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不发货、不退款、恶意哄抬价格、收取高额手续费、随意封禁消费者账号等。同时数字产品的火热,也成为了一些不法分子严重的“香饽饽”,数字产品作为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同时,虚假宣传、投机操作、盗用版权、虚构价值、维权困难等市场乱象与日俱增,存在的诈骗、洗钱、传销、非法集资等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急需监管制约和引导。
(三)、停车收费乱象频发
第一季度,全市共接收停车收费类投诉举报241件。 停车收费行为是否符合规定,能否有效缓解停车难,看似是个小问题,实际影响往往超出停车问题本身。随着机动车辆越来越多,社会停车位越发紧俏,停车场的收费标准也变得复杂起来。同时停车供需矛盾愈发突出,各个城区普遍存在“停车难、收费乱“的状况。停车收费管理牵扯面广、内容复杂且涉及多个部门收费乱象主要表现在停车收费价格模糊、不合理,公共服务窗口周边泊位量价标准不一,停车场价格千差万别等方面。停车收费乱象不仅影响城市文明形象,由此产生的不好停车、停不起车等问题也对正常工作、生活乃至消费造成种种影响。停车收费标准难以统一,受市场价自发调节,价格监管难度大。同时由于停车位紧张,一些公共停车场、景区、小区、公共事业附近常常被自划成私有停车场,这不仅又加重了停车难的问题,又使得价格收费不规范,无人监管,成为了一个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