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15081/2023-00086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市市场监管局
成文日期 2023-02-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时间:2023-02-01 10:40:27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字号:[ ]

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温州市局围绕省局“放大十个优势”总体思路,对照年初全省市场监管工作会议部署和“50200”工作任务,以全省系统“双五”竞赛为工作主线,聚焦聚力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手硬”“两战赢”。今年来,已承办省局现场会、推进会等会议6场次,获得省市领导批示肯定59次。主要工作成效有:

(一)紧盯“双五”竞赛,力争工作进等升位。集系统之力扎实推进全省市场监管系统“五新月赛、五星月晒”竞赛活动,累计获评33颗“星”,全省排名第二。一是“走”在前。竞赛开展以来,强化机制重塑和方法创新,构建“责任落实上下闭环、竞赛链条前后闭环、协同推进点面闭环、工作成效表内闭环”的多元闭环作战体系,市本级5次获评“五星”、2次获得“四星”,累计获“星”33颗,排名全省第二。苍南、鹿城、龙港、瑞安、平阳、永嘉6个县(市、区)局总星数进入前30(全省90个),总体“战绩”走在全省前列。二是“走”得好。组织系统千名干部下沉一线驻点防疫,取得疫情防控和“双五”竞赛两战赢,获省局章根明局长充分肯定。充分运用“网络电商直播多棱镜”等数字化应用系统,对抖音等直播平台经营者立案84起,“浙江公平在线”排名全省第一。加强与公安、海警协同作战,查获3起百吨级进口冷链食品走私案件,“浙冷链”当月排名全省第一。落实“1+1+N”责任体系,实现集中隔离点关键点位监管“全覆盖”,推动“防疫餐饮在线”保持全省领先。三是“走”得稳。建立“四位一体”组织架构,在主要领导亲自主抓的专班领导下,统筹督导小组、技术对接小组、应用项目小组、信息宣传小组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创新推出“双五”竞赛闭环作战模型和“三色作战图”,实行全程挂图作战、动态更新销号、滚动压茬推进。同时,建立查摆问题“两清单”、总结分析“一报告”、年终考绩“一本账”的考评体系,督促工作落实、责任到位。

(二)紧盯市场主体,力促经济稳进提质。紧紧围绕稳经济,打好市场监管组合拳,千方百计保护好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一是打好市场主体纾困培育攻坚战。聚焦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改革,健全“一站式”开办、“极简化”审批、“多渠道”退出机制,促进更多市场主体“生得快、长得大、活得好”。截至目前,全市在册市场主体125.8万户,其中在册企业38.2万户,个体工商户86.7万户,位居全省第二。深入推进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全市新增“个转企”2924户,增速领跑全省。率先建立扶持个体工商户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全省首个地市政府纾困政策30条,预计全年可为个体工商户减负让利10亿元以上。设立全省首个小微金融服务站,全市新增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115.4亿元,首贷户、首贷金额均居全省前列,工作获张振丰市长批示肯定。二是打好质量、标准、品牌组合拳。深化质量提升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委质量督察试点,全市新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8个,创成永嘉教玩具产业“一站式”服务省级示范点。积极培育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种子选手,推进“品字标”品牌建设,全市新增“品字标”企业137家,数量居全省第一。创新推出“质量贷”项目,为“质量”荣誉企业提供授信资金,预计全年授信金额突破20亿元。实施标准领航行动,2项标准荣获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实现“零”的突破,并积极推动设立温州市标准创新贡献奖。强化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试点、5个入选省级试点。深化“对标达标”行动,新增技术方案100个,累计372个,数量居全国186个参评城市榜首。加强计量基础建设,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9项,累计478项,数量稳居全省第一。全省率先在市域全覆盖开展“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GM2D)”试点。三是打好知识产权国家级示范先行牌。我市创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鹿城、龙湾(温州高新区)、乐清入选首批国家级示范园区、试点县。市政府与省市场监管局正式签订局市会商议定书,共推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与市法院建立专利案件司法行政对接合作机制,挂牌成立温州市商业秘密保护联盟,与南通、绍兴等地建立长三角纺织产业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连续两年上榜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表彰名单。目前,全市每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24.9件,新增发明专利2684件,排名全省第三,累计达3.1万件,1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金奖。全市有效商标注册量57.2万枚,数量居省内第二、全国地级市第五。

(三)紧盯安全底线,力保群众民生福祉。紧扣除险保安、民生福祉,坚决守牢“四条”底线及疫情防控安全,保障群众高品质生活。一是高质量办民生实事。严把时间节点,主动拉升标杆,民生实事“食药无忧”工程已于8月底提前超额高质量完成。截至9月底,共完成城乡放心农贸市场71家、农贸市场推广食品安全数字追溯体系121家、食品生产企业“阳光工厂”111家、“你点我检”食品抽检1057批次、民生药事服务站42家,5项指标均超额110%以上完成。其中,药事服务站“药店+村居”服务、“你点我检”首次进入直播带货领域等创新做法广获好评。二是高效率抓疫情防控。坚守数字化管控、集中监管仓、省际检查站、核酸检测站“四道防线”,严防冷链食品疫情输入风险。截至目前,累计扫赋码107.5万个,赋码率、扫码率保持两个100%;集中监管仓、核酸检测站出仓(站)7635吨,开展涉疫食品溯源倒查13起,冷链物防管控力指数多次排名全省第一。强化市场“人、物、环境”管控,推行“市场防疫在线”数字化管理,全省率先实现核酸抽检费用政府买单。常态化抓好农贸市场、零售药店、集中隔离点供餐单位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坚决守牢疫情防控“市监阵地”。三是高要求守安全底线。食品领域,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国省联创”,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提升至83.74分,食品安全行政立案1.2万件、刑事立案928件,打击成效走在全省前列。持续深化“浙食链”应用,激活重点主体超3万户,数量居全省第一。全省首家食药物质管理试点企业落户温州,全国率先开展杀白禽赋码全链条追溯,“浙江外卖在线——温州基层治理全景化系统”入选“一地创新、全省共享”试点,食品安全抽检监测超4批次/千人,合格率达97.4%。药品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总局重点实验室落户温州,上市全省首个利用真实世界数据研发的中药产品,挂牌成立浙南美谷化妆品检测中心,填补省内该领域空白。持续发挥中国眼谷医药创新和审评柔性服务站功能,指导帮扶138家科技企业、5家上市企业入驻眼谷。成立以陈应许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集中打击整治危害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全市共办结涉药案件331件、移送公安29件。特种设备领域,深化“特种设备在线”应用,建成特种设备“阳光工厂”385家,数量居全省第一。与中国特检院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燃气管道法定检验工作,提前完成453公里超期未检管道现场检验,工作成效获市委刘小涛书记批示肯定,并入选“七张问题清单”省级优秀示范案例。推动“电梯全生命周期保险”试点应用,开展特种设备“除险保安”、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行动,有力护航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工业产品领域,扎实推进非标电动自行车淘汰置换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淘汰注销备案非标电动自行车176余万辆,其中未满7年94万辆,数量居全省第三。全市建成小区充停点3297处、充电桩2万余个;公共充电点1151个、充电桩近9万个。持续强化县域块状产业质量风险排查和重点产品质量风险监测,积极构建企业自律、证后监管、信用监管于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

(四)紧盯市场环境,力求规范有序。围绕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的重要部署,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培育放心消费理念。全面推进放心消费“提质扩面”工程,全市共申报培育放心消费单位2.8万余家,其中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1.1万余家,放心工厂3392家,放心消费街区(商圈)54个,放心消费乡村24个,建成基层消费维权联络服务站(点)268个。全力做好投诉举报“提能增效”工程,全市共接到消费投诉举报8万余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14万元。积极推广“消费宝”应用,目前用户达8.6万余家。组织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系列活动,大力营造“诚信经营 放心消费”的社会氛围。二是加强市场秩序监管。指导龙湾双随机监管项目荣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实现零的突破。深化部门双随机联合监管,全市跨部门联合监管占比达29.16%,应用信用规则率提升至97.58%。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打造亮点平台29个,获批创建国家级网络监管与服务示范区。牵头开展网络直播营销专项治理,有力清除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开展涉企收费治理和重点领域价格监管“明朗”行动,合计经济制裁达2286.4万元,建立涉企收费监测点227个,打击整治养老诈骗成效获央视新闻专题报道。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和商业秘密保护,入选首批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三是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凝聚系统力量开展“铁拳”“亮剑”等系列执法行动,今年以来,全市共查办各类案件7552件,大要案1102件,累计罚没款7276.9万元,移送司法机关121件。集中攻克了一批具有全国、全省影响力的案件,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5件、省级典型案例10件,经验做法3次在全省会议上交流发言。查办全国首例驰名商标主动保护案入选全国商标行政保护十大典型案例,查办郭某专利重复侵权案入选国家级行政执法指导案例,创全国同类案件办案典型。

(五)紧盯和合高效,力推变革重塑。以和合文化为价值追求,以务实高效为队伍素养,打造“团结、和谐、温暖、拼搏、干净”的干部队伍和“变革型”组织。一是强化党建统领。牢记“国之大者”,筑牢忠诚根基,开展政治引领“立根”等十大行动,着力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机关样板。深入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倾力打造“忠诚市监·服务零距离”机关党建品牌。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抗疫情、创文明、保平安”等主题党日活动,全面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全力配合做好市委巡察工作,扎实推进“三全”专项行动,清单化、销号式落实问题整改。深入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排查,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二是强化基础支撑。谋深落细“法治立局”战略,强化复议应诉及争议化解,连续两年实现败诉纠错“双清零”。深化法治监督与柔性执法,探索轻微违法免罚减罚事项清单,在市委全面依法治市专题会上作典型交流。深化数字化改革,重点推进视频汇聚云等平台建设,完成视频物联资源整合2.4万余个。实现市、县两级数字化执法办案区全覆盖,基层所屏、端、仪配备全达标。推进“浙里检”平台应用,累计完成有效订单9.6万单。实施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组织申报各级科研项目21项,参与申报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建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机制,2个项目申请专利。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实施“塑魂强基”队伍建设专题活动,重点推进党建引领、文化重塑等5大工程23项工作,并通过举办“市场监管大讲堂”、干部荣休入职仪式等系列活动,塑造“和合”团队精神和“担当有为”队伍形象。在疫情防控、全国文明城市整改提升、除险保安等攻坚任务中,累计组织2400余人次市级机关干部下沉一线支援。落实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培训体系建设,开展科级干部专题培训、基层一线干部轮训、专业领域研讨等超600人次。全面落实“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持续加强基层所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创成省级示范所12家、消除薄弱所15家。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温州市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奋进、善作善成,凝心聚力打造温州市场监管标志性成果,努力持续走在前、作示范、树标杆。

(一)围绕稳经济,全力推进纾困培育。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扩中提质专班为依托,以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第三产业帮扶、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加强资源要素供给、优化市场营商环境,以更实举措帮扶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渡过难关,推动市场主体发展企稳向好。力争新设市场主体20万户以上、新增小微企业3万家以上。持续深化“易企办”改革和有限度自由经营举措,持续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化水平。纵深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和涉企“一件事”改革,打造“极简”审批模式。大力推进注销“一件事”改革,完善企业“歇业”制度,全面提升市场退出便捷化水平。积极争取国家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分中心落户温州。

(二)围绕高质量,全面实施强国建设。以知识产权、质量、标准、计量等国家纲要和发展规划为指引,用好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总局党委质量督察试点等抓手载体,四位一体推进“质量、标准、品牌、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质量升级计划,深化党委质量督查试点,冲击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坚持标准创新引领,推动“两个健康”高水平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坚持品牌价值引领,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水平,依托瓯江实验室、中国眼谷、基因药谷等一大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加快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加快申报筹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三)围绕高品质,全心打造民生福祉。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国省联创”,打好食品安全满意度提升攻坚战。启动“现代农贸”市场创建三年行动,推进农贸(批)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建设,新建规范化农批市场4家、农贸市场智慧快检室30家、农贸市场依托“浙食链”系统建成追溯体系100家。迭代优化“浙江外卖在线—温州基层治理全景化系统”,打造“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温州样板。围绕中国眼谷、基因药谷、浙南美谷等高能平台,推动市政府与省药监局签订《关于加快温州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协议》。加快“中国眼谷”药物I期临床试验中心、中药“真实世界研究中心”温州分中心建设,提升医药创新和审评柔性服务站业务水平。迭代升级“温州市电梯改革综合系统”,优化电梯综合改革“全过程”网上办理流程。持续推进放心消费单位建设,优化设计放心消费标识,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大声说”活动,全力打造放心消费“升级版”。

(四)围绕现代化,全域提升治理能力。深入推进数字化监管模式,提速食品安全双向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加大药品抽检和监管力度,探索形成上下互动、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全周期集成改革,构建监督检查线上流转和处置系统,并开展线下安全专项整治,实现集成管理和风险隐患全链条闭环管控。牵头抓好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集成改革,推动实现电动自行车7个环节全流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闭环监管。推进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不断壮大网络市场规模、规范网络市场秩序、优化网络营商环境。优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探索推行市场秩序“综合查一次”改革,实现日常监管领域双随机全覆盖和部门联合双随机常态化。开展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加强民生领域重要时段、重点商品价格监管,组织开展医疗、教育等领域价格和收费整治。深入开展“亮剑”“铁拳”等执法行动,围绕食品药品、重点商品、特殊人群消费安全等领域,办出更多在社会上有影响力、让百姓有获得感的大案要案,实现“查办一案、警示一片、规范一行”的执法效果。

(五)围绕新要求,全方位完善支撑体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聚焦聚力清廉机关建设、模范机关建设,深化“瓯江红·双建争先”工程,强化理论武装、责任担当,严格执纪监督,提升党建质量,着力打造新时代机关党建高地市域样板。推进市场监管领域技术机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技术机构从“检验”向“监测”和“研究”转变,积极培育区域性“名院”。建设化妆品毒理检测实验室,争取省化妆品质检中心落户温州,积极筹建全省首家服务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省级计量测试中心。深化数字化改革,全力争取“全国市场智慧监管先行先试示范区”相关领域项目、试点,着力打造“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GM2D)示范区建设先行样板。以“和合市监”为目标,进一步深化队伍建设专题活动,常态化推进机关干部下沉一线驻点服务,全方位重塑组织好形态、干部好状态、系统好生态、监管好业态。

三、2023年重点工作载体抓手

1.打造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链条。深化电子营业执照推广应用,实现跨条线跨部门涉企证照信息“一码”展示应用,2023年力争归集涉企许可证信息10万条以上,电子营业执照应用量超60万次。探索事中事后大数据监管模式,打造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闭环,实现跨部门联合监管率不低于25%,营造“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企业失信惩戒氛围。加码政策供给和落地,完善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纾困服务体系,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3年力争新设市场主体20万户以上。

2.率全国之先探索市委质量督察工作试点。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以《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为引领,坚持“质量第一、以人为本、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四项基本原则,通过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党委质量督察工作试点,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抓质量工作的主责,着力解决一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与关切,并争取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温州样板,为国家完善中央质量督察工作机制提供参考。

3.冲击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改革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机制,修订《温州市市长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拓宽政府质量奖培育范围,优化培育梯队,提高培育质量,为冲击中国质量奖和浙江省政府质量奖储备力量。同时,积极引导和激励广大企业(组织)建立并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培育一批质量标杆,争取2023年实现浙江省政府质量奖正奖和中国质量奖双突破。

4.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建立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知识产权攻关目录,依托瓯江实验室、基因药谷、温州大学、华中科技大温州研究院等平台,加强研发,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布局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2023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5件,实施专利导航项目5项以上。

5.争创全省首家专利奖孵化基地。温州大学作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目前已有2个专利项目荣获中国专利金奖。下步将依托温州大学争创全省首家专利奖孵化基地,计划每年完成专利产业化项目3项以上,实施一批专利开放许可,支持在“5+5”产业链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

6.构建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体系。以推进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为契机,聚焦网络市场发展与规范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促进发展、规范监管、优化服务、探索创新等工作体系,建立符合新时期网络市场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服务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同时,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监管和网络市场社会共治,促进产业规模升级、监管效能升级、服务环境升级。

7.推进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通过健全工作制度,构建智能平台,培育专业队伍,加快推进我市商业秘密保护工作,不断提升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基本建成“政府主导、市监牵头、部门协作、企业负责”的温州特色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到2023年底,新建省级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区、站、点)15家以上、市级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区、站、点)25家以上,商业秘密保护联络点60家以上。

8.创新搭建“浙江外卖在线——温州基层治理全景化系统”。作为全省“浙江外卖在线”贯通应用“一地创新、全省共享”唯一试点单位,优化迭代“浙江外卖在线—温州基层治理全景化系统”,打通监管部门、外卖订餐平台、运营商平台之间数据壁垒,实现外卖主体生命周期数据汇集。应用“视频AI机器人”批量发现异常视频,直接分析研判“阳光厨房”视频异常商户断链处,有针对性跟踪推进;通过探索建立外卖主体生命周期全景化动态监测机制,动态更新、实时预警,真正做到让基层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推动“浙江外卖在线”应用落地从“政府推进”向“群众需求”转变,为外卖食品安全织就一张“安全保护网”。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