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15081/2023-00380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温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成文日期 2023-12-2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温州市市场监管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的报告
时间:2023-12-21 14:50:30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字号:[ ]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接续奋斗“4321”工作目标,全年工作推进有力,交出优异答卷。质量强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质量、知识产权、食品安全省对市考核全线夺优,全年已承办上级现场会、推进会等9场次,获得省、市领导批示肯定70余次,获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媒体报道22条。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牵头“一号改革工程”市场环境组工作,全面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全市在册经营主体138.6万户(全省第三),“个转企”数居全省第一。率全省之先推出企业首年免费基础记账代理服务,为企业减负超586万元。抓好“入市第一课”辅导行动,企业开办、企业注销指标全省领先。获批创建国家电子营业执照集成创新应用先行先试区,功能数全国领先,“企业码”应用获评省营商环境最佳实践案例第一名。深入推进年报“多报合一”改革,惠及企业30多万户。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机制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有机融合,双随机上门检查数减少65.50%。强化信用管理,率全省之先建立经营主体列严会审机制,联合市信用办全省首推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推进个体工商户“提信心、促发展”专项活动,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站59个、小微主体金融服务站40家,分型分类培育个体户2070家。落地华东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分库,出台“温州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伙伴计划”,成立“温州特色化妆品原料开发利用实验室”,助力医药产业发展。

(二)统筹推进强市建设。一体化推进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标准强市和知识产权强市工作,全面激活力、增动力。深化党委质量督察试点,在全国现场会上作工作交流。累计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24家,瓯海智能锁产业获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项目,苍南针织品产业入选新一轮试点,“品字标”“对标达标”“社公标”3项指标均领跑全省。开展首届温州市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三地入选省级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两个健康”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探索“GM2D+”数智赋能,成效获国际物品编码组织肯定。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创建,加快温州市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产业园建设,知识产权“国考”“省考”实现“双优秀”,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三类专利有效量达22.3万件(全省第三),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达59.8万枚(全国地级市第五、省内第二)。承办全国数据知识产权地方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成立全国首家小巨人专精特新知识产权研究院、全省首家知识产权专业所,设立海外知识产权服务站8个,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额超190亿元,8项专利获“中国优秀奖”,20个项目获浙江省首届知识产权奖,正泰集团荣获“浙江知识产权大奖”。

(三)持续深化民生保障。高质量完成养老机构“阳光厨房”、民生药事服务站、阳光食品作坊等省、市民生实事,扎实推进新一轮农贸市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全省市监系统民生实事项目推进现场会在温召开。以“食安国省联创”为主抓手,5项目入选“浙里食安”第一批试点示范,全市包保干部共开展督导75万人次,全省率先实现农批市场检测、追溯一体化贯通,推进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及信用分类管理,公众食安满意度创历史新高。统筹药品供求等做法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首批推广,研发常见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快速检测方法,有效服务疫情平稳转段。扎实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暨打假治劣“药剑”行动,优化“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年度自查报告”创新政务工单入选“一地创新、全省共享”项目,栀子花化妆品原料开发获省药监局共富改革“最佳实践”,全市药械化安全水平持续向好。创新“温州市工业产品许可生产企业分布图”,推进防爆电气、电动自行车、头盔等产品挂牌整治。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加强市场监管领域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阶段性隐患整治率、重大隐患治理率两个100%。

(四)精准发力市场维序。开展消费市场秩序违规违约行为专项治理行动,建成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共动态培育放心消费培育单位超3万家,受理消费投诉举报咨询11.9件,挽回消费者损失金额2260万元。出台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速创建全国网络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建成温州市网络市场监测中心,培育首批绿色直播间 50家,网店总数居全省第一。新建市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15家,人民电器集团获浙江省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奖一等奖(全省唯一)。深入实施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工作,清退违规金额3305.8万元。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走深走实,全市清理存量文件1869份,审查增量文件340份。开展“铁拳”“亮剑”等综合执法行动,推进医药领域商业贿赂集中整治、加油机计量问题、茶叶过度包装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共查办市监类案件7979件,移送司法机关134件,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5件、省级典型案例24件,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获市场监管总局领导肯定。

(五)全力护航亚运平安。圆满完成市场监管领域亚运安保任务,交出食品安全事故、食源性兴奋剂事件和其他市场监管领域突发事件“三个零发生”的高分答卷。组建亚运安全保障专班,下设7个专项工作组,全力做好食药安全、食材供应、特种设备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任务。全省首推亚运食品安全“直达式”联系人制度,创新“1+1+N”驻点保障体系,勇夺全省亚运食安保障技能大比武团体第一。与杭州、宁波联合签署《亚运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协作协议书》,3起案件入选省级亚运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围绕亚运分村、竞赛场馆周边、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全方位推进社会面安全集中整治,排查生产经营单位15.35万家、整改问题8492项,立案查处1887起。

(六)全面加强组织变革。围绕升级版“和合市监、变革向新”队伍建设,打造变革型组织高地。深化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委最新会议精神作为“第一议题”。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工作,梳理“为民解忧”办实事39件、问题清单39个。探索老中青干部三条赛道,优化公务员职级晋升制度,深化下沉驻点帮扶机制,完成全省市监系统示范所建设11家、消薄所建设15家,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作为市直部门唯一代表作典型发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廉市场监管单元建设成绩突出,市局及13个基层单位分别获批清廉市局、县局及基层所,“万人双评议”工作总体满意率达99.9%。启动“一年一县(线)一品牌”主题创建,打造50个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品牌示范项目。强化法治建设,获评全省市监系统“法治下基层”建设示范点,保持零被纠错率、零败诉率。

二、2024年工作思路

市市场监管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对标新定位、新使命,探索“有感服务、无感监管”实践路径,推动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市场环境优化。推动企业开办“一件事”向“一类事”迭代升级,迭代升级增值化服务项目。建立“个转企”动态培育库、个体工商户“名特优新”数据库,新增“个转企”4000户。提升“企业码”电子证照集成度,推进营商环境评价指标领域全覆盖应用和商务领域拓展应用。构建新型监管机制,推动部门联合双随机提质扩面。深化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行业协会信用共治标准。深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助力统一大市场建设。

(二)聚焦高质高标发展。落实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筹建浙江省汽车零部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新增“品字标”企业50家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300名。实施新一轮市委质量督察考核,争取省对市质量工作考核A级。加强标准创新型企业培育,抓好“对标达标”“浙江制造”等工作,争取在温召开农业农村标准化试点示范典型案例全国现场会。完善全市量传溯源体系,新建和改造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0项以上。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

(三)聚焦创新驱动引领。加快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温州市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产业园建设,市本级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支持鹿城、瓯海、瑞安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试点县。制定“温州市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名录库”,开放重点产业专利导航数据库,建立品牌管家等平台,创建国家信息服务机构,拓展知识产权服务覆盖面。深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集成改革,做好国家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工作。

(四)聚焦民生底线安全。实施国创“543”工程,深化食品安全全程治理追溯体系建设,抓好校园食安、网络餐饮等重点领域治理。纵深推进“药剑”行动,抓实药械化全周期监管,提升药品安全满意度。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治理,探索源头预警、反向溯源和联动处置机制。守牢特种设备安全底线,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推进“星级农贸市场”“放心农贸市场”创建,制定市地方标准。启动放心消费示范县(市、区)创建,筹建智能一站式消费维权综合体,做精做亮放心消费特色。 

(五)聚焦公平公正秩序。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加强商业贿赂、虚假违法广告等领域打击力度,严查要素市场违法行为。强化涉企收费监管力度,加强重要商品、重点领域的价格监管。推动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立法,推进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创建。争创国家网监平台温州监测站,护航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强化综合执法亮剑,破除一批社会民生关注行业违法潜规则,查办一批典型案件。丰富打假护企维权联络站、市监民生直通站、社会监督员等服务载体,打造双打护企示范先行区。

(六)聚焦基础能力提升。坚持党建引领,发挥综合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晾晒比拼,实行领导挂帅制、专班运行制,统筹推进国务院、省政府督查激励、营商环境评价、高质量发展指

标和民生实事等重点工作落实。增强学习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提升干部干事创业能力水平。深化基层站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探索法治督察、法治建设交叉评价新路径,争取市场监管总局“法治”类示范项目荣誉。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